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立德树人谋发展改革创新求突破(4)

来源: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15 17: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 国际合作 4.1 来校留学 学校发挥政策、地缘等独特优势,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持续深化开放办学,学生规模继续增长。2018年,学校加强与“一带

4 国际合作

4.1 来校留学

学校发挥政策、地缘等独特优势,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持续深化开放办学,学生规模继续增长。2018年,学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利用“甘肃省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录取了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老挝等国家的留学生共28名,目前在校留学生总数87人。

4.2 合作交流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开拓资源促合作。学校分别与阿塞拜疆国立石油工业大学,英国诺森比亚大学,波兰维斯瓦大学,新西兰商学院、林肯学院,美国福特海斯州立大学,加拿大荷兰学院,泰国腾博雅教育集团、文莱教育技术学院、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商会、哈萨克斯坦国家商会、西班牙海梅一世大学、瑞士索洛图恩州等学校或职业教育机构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确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际先进成熟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和数字化教育资源、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互换、学分认证等合作关系。

(2)搭建培训输出平台。学校积极配合中资企业“走出去”战略,为驻外企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人才,培训所需的本土技能型人才,为中国企业先进理念与先进设备的输出提供窗口,为企业与当地更深更广的经济合作搭建平台。

5 服务贡献

5.1 服务精准扶贫

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优势,有效开展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实现教育帮扶学校深入贯彻“教育扶贫、精准资助”的帮扶精神,积极践行精准资助育人,持续提升资助针对性、实效性。将职业教育作为脱贫致富“直通车”和产业发展“助推器”。坚持推进学生就业引导工程,充分发挥就业脱贫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对贫困家庭毕业生实行重点就业帮扶。建立动态数据架构,精准识别,台账管理,建立“一生一档案”,形成“一生一办法”,促进“一生一落实”,践行“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国家精准扶贫举措。

5.2 服务行业企业

通过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技术技能积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充分发挥“甘肃省精细石油化工行业技术中心”“甘肃省高校石油化工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工程技术中心”等省市级及行业技术研发平台作用,基于平台开展了10余项联合项目申报和技术协作工作。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重点,与地方政府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与定西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就实质性融合并建立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定西校区)签署了意向性合作协议。

6 面临的挑战

(1)专业建设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完善专业教学标准更新机制,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内涵建设。

(2)如何打通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工程硕士等职业教育上升通道及发展瓶颈,是职业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校热企不热”,企业积极性仍需进一步调动。

(4)受地域及经济发展限制,甘肃高职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亟待提高。

(5)职业教育需要大量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由于人才引进政策的限制,职业院校很难引进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为了适应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急需改进职业教育人才引进方式。

(6)信息化建设须更加注重数据集成、消除信息孤岛,重视校内大数据挖掘与分析。

学校荣誉◆全国文明单位◆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独立主持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示范案例 50 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 50 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 50 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实习管理 50 强◆甘肃省“双一流”大学项目立项建设院校◆甘肃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培育单位◆甘肃省首届文明校园◆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甘肃省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示范校◆甘肃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首届甘肃十大杰出职业院校◆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项目首批 20 强◆首批十大中国石油和化工科普基地◆首批“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全国首批共 21 所)◆首批“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全国首批共 36 所)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金城兰州,毗邻被誉为“新中国石化工业摇篮”和“共和国长子”的兰州石化公司,学校占地面积约为30万m2。其前身为兰州石油学校、化工部兰州化工学校、兰炼职工大学和兰化职工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转制为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甘肃省第1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现设石油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信息处理与控制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国际商务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印刷出版工程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拥有成人与职业培训学院、石油化工技术等6个研究所(室)和15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遵循规律,追求特色,产教结合,突出技能”的办学理念和“根植石化行业,传承铁人文化,人才培养延伸,培训服务前移”的办学特色,秉承“锲镂金石,修身诚化”的校训,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以服务行业发展为特色,以服务学生全面成长为核心,以市场需求和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教融合、特色引领、内涵发展”之路,成为国内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等化工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培训基地,为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1 教育教学1.1 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学校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面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累计设置高职专业(方向)84个。形成石化、炼油、煤化工、油气储运、机械制造和电气自动化等专业集群。持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留学生招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新增工业仪表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空中乘务、大数?骨干专业建设显特色,培养模式有革新(1)石油炼制技术专业是国家示范性专业,专业建设以职业岗位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采用“双导向、四模块、校企共育”的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本专业现有学生577人,近5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由本专业教学团队牵头完成的《高等职业学校石油炼制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于2018年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该专业教学团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一等奖,实现我省参加此项比赛的历史性突破。(2)煤化工技术专业创立了厚基础、强技能、拓素质、显个性的“英华”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教学资源库成功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备选库。(3)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组建专业群建设顾问委员会,设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中国石化首席技师“张恒珍技能大师工作室”,构建“双基础、多方向”的大化工人才培养模式。(4)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完善“一主线、两融通、三对接、四层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校中厂”,开展“实战化”实践训练项目。(6)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荣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填补了甘肃职业教育在该项目的空白;首创国际合作背景下的“三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动态管理实训基地以项目化实践教学为主线,以专业实训室建设为基础,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以自主研发实验实训装置为重点,坚持校企合作,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建成一批设备条件先进、管理科学规范,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以强固学生技能为办学核心理念,着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通过打造优质师资队伍、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实训室标准化建设、承办各类竞赛,积极探索构建“学训赛节评”实践教学体系,以岗位化导“学”,推进专业和课程改革;以标准化实“训”,强化大时段教学模式;以常规化备“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主题化办“节”,打造创新竞技平台;以多元化考“评”,构建科学评价体系。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整合教学资源,融通实践环节,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现代实习管理体系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环节,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我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工作,严格落实教育部《实习管理规定》和《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并不断完善相应规章制度,在全面保证实习管理规范有序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管理经验和典型做法,构筑起“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办实习工厂→校外实训基地”三级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基础训练→仿真锻炼→实际操练”三层递进的学生能力培养机制。2 教师培养2.1 完善制度,激发教师能力提升学校先后制订了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管理制度、成果转化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鼓励教师创新创业。通过创新创业通识课、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进校园、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中短期培训进修等途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整合校外资源,建立分行业、分阶段的创业导师人才库。近3年,学校教师创新科研立项30余项,组织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竞赛累计500多项,并多次获得省级奖励。校企共同开展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项目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动人事制度改革(1)坚持需求导向,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学校根据专业发展、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本着围绕主业、突出重点、支持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专业发展的急缺人才。(2)坚持政策导向,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的人才评价导向,积极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警戒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在教师考核评选、评优奖励、职称晋升、双师资格认定及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聘任等工作中,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3)坚持服务导向,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职称评审机制,开展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审。根据相关规定,筹建了自主评审高级评委会,制定资源环境与安全等13个专业大类的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评审办法、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制度及自主评审实施方案等。(4)实施专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双高”教师培养工程及“双师”素质提升工程专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目前学校共有专业带头人53名,骨干教师113名,实现了每个招生专业1名专业带头人,2名~3名骨干教师的建设目标。同时,采取“国(境)外研修+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科技研发”的培养模式培养教学名师,提升国际化视野、工程技术素养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双师”素质提升工程按照《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及管理办法》(院发〔2018〕63 号),遴选出“双师型”教师364人,实施“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企业挂职等制度,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及教师职业分类发展需要,通过教学成果、专业教学资源库、现代学徒制、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为依托针对性选拔和培养“双高”教师,以质量工程为载体在竞争中培养“双高”教师,以技能竞赛为引导激励培养“双高”教师及以“梯度支持”为原则持续性培养“双高”教师等四大举措培育了一批“双高”?加大教学名师和高水平教学团队培育力度(1)以教学名师为核心,打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优秀团队。2018年我校获黄炎培杰出校长奖1人,杰出教师奖1人,推荐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候选人1人,推荐甘肃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3个。其中李薇教授主持的名师工作室申报的教学成果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以技能大师为核心,打造专业实践训练及技术技能积累优秀团队,以此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能攻关和绝技绝活代际传承的积极作用,形成优秀高端的专业实训技能人才团队。学校培育首批十大陇原工匠教师1名,省级技能大师2名,国家级技能大师2名,成立大师工作室8个。(3)以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核心,打造科技创新优秀团队。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可以带动全校教师提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能力,逐步培育出一批在行业领域和专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优秀创新团队。3 学生发展学校以提高服务学生工作质量为主线,坚持“常规工作求精细,重点工作求突破,特色工作求提升”的工作方针,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注学生,努力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资源整合,服务学生学校将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紧密结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学生资助实现“三个精准”目标(即资助对象精准、资助项目精准、资助力度精准),多元化的社会助学格局成效突出。学校立足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理念,积极打造“家园式”公寓,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环境和最贴心的服务,2018年学生服务满意率达90% 加强学生素质提升指导学校大力推进校院两级“学习辅助计划”。加强学生素质提升指导,重点开展一年级基础知识学习和二年级专业拔尖培养辅助学习活动。每学年教师指导学生技能竞赛参与率达95%,学生参与率达85%,形成了院、校、省、国家的四级竞赛体系,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目 加强国防教育学校紧紧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教育主题,持续发挥军营文化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综合教育作用。学校大学生征兵工作位居全省高校首列,并多次获得“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甘肃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在校生入伍数量、质量呈现双递增趋势,退役大学生士兵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深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我校2017年入伍大学生王宏耀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拔出代表中国陆军出征巴基斯坦参加第二届陆军“体能与战斗技能”国际军事比赛,出色地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成就了完美 建立保证机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1)建立保证机制。学校出台多项管理办法,拟定《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奖励实施办法》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奖励基金管理办法》,设置了创新创业学分,建立了创新创业档案,规范创新创业活动程序。(2)加强平台建设。学校搭建“5542”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依托第一课堂,搭建创新实验平台、大赛支撑平台,开发第二课堂,学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功能,搭建面向学生的创新人才社团活动平台、面向赛事的大赛支撑平台、面向企业的“产学研创训赛”一体化合作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创新创业潜能。学校现已形成一批以石化“挑战杯”、机器人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专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如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技能大赛、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HSE技能大赛、无损检测技术技能大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化工设计等,吸引拔尖学生参加,参与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20%左右;鼓励、支持“实华”大学生科技创新俱乐部等科技类学生社团、协会开展“科技沙龙”“科技我能行”等活动,5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接受一次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并逐渐实现了创新创业活动全覆盖。学校“工业机器人”众创空间被兰州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众创空间,获得30万元资金支持。2018年学校联合南京大学、江苏大学、汇丰石化公司,投资200万元开始建设新型高分子材料技术研发中心,该项目汇集了20余名高分子、石油化工类专业的优秀学生。我校的“一种电脱盐废水处理新材料——玉米芯介孔碳”项目在2018年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第五名)的好成绩。4 国际合作4.1 来校留学学校发挥政策、地缘等独特优势,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持续深化开放办学,学生规模继续增长。2018年,学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利用“甘肃省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录取了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老挝等国家的留学生共28名,目 合作交流学校主动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1)开拓资源促合作。学校分别与阿塞拜疆国立石油工业大学,英国诺森比亚大学,波兰维斯瓦大学,新西兰商学院、林肯学院,美国福特海斯州立大学,加拿大荷兰学院,泰国腾博雅教育集团、文莱教育技术学院、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商会、哈萨克斯坦国家商会、西班牙海梅一世大学、瑞士索洛图恩州等学校或职业教育机构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确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际先进成熟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和数字化教育资源、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互换、学分认证等合作关系。(2)搭建培训输出平台。学校积极配合中资企业“走出去”战略,为驻外企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人才,培训所需的本土技能型人才,为中国企业先进理念与先进设备的输出提供窗口,为企业与当地更深更广的经济合作搭建平台。5 服务贡献5.1 服务精准扶贫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优势,有效开展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实现教育帮扶学校深入贯彻“教育扶贫、精准资助”的帮扶精神,积极践行精准资助育人,持续提升资助针对性、实效性。将职业教育作为脱贫致富“直通车”和产业发展“助推器”。坚持推进学生就业引导工程,充分发挥就业脱贫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对贫困家庭毕业生实行重点就业帮扶。建立动态数据架构,精准识别,台账管理,建立“一生一档案”,形成“一生一办法”,促进“一生一落实”,践行“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国家精准扶贫?服务行业企业通过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技术技能积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充分发挥“甘肃省精细石油化工行业技术中心”“甘肃省高校石油化工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工程技术中心”等省市级及行业技术研发平台作用,基于平台开展了10余项联合项目申报和技术协作工作。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重点,与地方政府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与定西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就实质性融合并建立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定西校区)签署了意向性合作协议。6 面临的挑战(1)专业建设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完善专业教学标准更新机制,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内涵建设。(2)如何打通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工程硕士等职业教育上升通道及发展瓶颈,是职业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校热企不热”,企业积极性仍需进一步调动。(4)受地域及经济发展限制,甘肃高职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亟待提高。(5)职业教育需要大量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由于人才引进政策的限制,职业院校很难引进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为了适应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急需改进职业教育人才引进方式。(6)信息化建设须更加注重数据集成、消除信息孤岛,重视校内大数据挖掘与分析。

文章来源:《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jhsyzgdxxb.cn/qikandaodu/2020/0715/384.html



上一篇: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下一篇:新中国石化职业教育的“黄埔军校” ——兰州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投稿 |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版面费 |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